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划分为八个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在不同发展阶段如果能够成功解决该阶段的发展任务,就会形成积极品质,使人健康发展,获得满意的生活;如果不能解决发展任务,就会对人产生消极影响。中学生正处于埃里克森提出的发展阶段的青年期(12-18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本文简单介绍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对学生进入初中后易出现各种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埃里克森认为进入青年期,新的社会冲突和要求促使青年变得困扰和混乱。青年面临生理和社会的成熟,必须思考所有他已掌握的信息,要求确定生活的策略,进行人生选择。他必须回答自己是谁、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如何等等问题。这种对自身及生活目标的意识即同一性。若能在理想、职业、信仰等方面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位置就具有了同一感,人格就得以健康发展,否则将陷入角色混乱,即不能确认自己及社会角色,找不到归属与目标,个体产生内部与外部的不平衡和不稳定感。
有学者扩展了埃里克森的理论,提出了青少年的四种同一性类型:一、同一性获得。个体已经成功的探索及思考过他是谁和自己想做什么,在经历了危机阶段后,已获得同一性,具有特定的目标。二、同一性扩散。亦称同一性混乱,个体既没有考虑也没有解决同一性问题,不去探索和思考各种选择,通常表现为社会性退缩。三、同一性早闭。个体还没有经历过对各种选择进行探索的危机阶段,就已经形成同一性,想成为的是别人想要他成为的人。四、同一性延缓。个体正在经历同一性危机并努力解决同一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探索了各种选择,但尚未作出承诺。
进入初中之前,孩子的信息大都是直接来之家庭成员、学校教育与周围人群。儿童对这些信息没有什么判断能力,绝大多数信息都是全盘接受,并以此信息建立起自己的价值体系。这时期的儿童特别崇拜父母和老师,认为他们的话全部都是对的,这个世界也是黑白分明,非此即彼。所以我们常常会听到儿童说:“这是坏人,那是好人”、“这是爸爸说的,所以是对的”或“这是老师说的,我们要遵守”等。由于有一套别人帮他们建立的价值体系在指挥着他们的行动,他们的心理一般比较平稳,思维简单,没有什么烦恼。
进入初中后,学生开始发展抽象思维能力。这时的青少年不再将思维局限在具体的事物上,他们开始运用抽象的概念,能提出合理可行的假设并进行验证,知道事物的发生有多种可能性。他们不但对新信息进行检验,如果发现新信息与旧信息发生矛盾时,他们也会对旧信息进行价值判断。以前由外界包括父母、老师等帮他们建立的一套价值体系开始逐步受到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的重新评估、判定。在这个过程之中他们会发现一些旧价值体系里面的东西是错误的或不合理的,于是他开始怀疑这套别人帮他建立的价值体系,父母和老师等人物的权威地位在他心目中也慢慢下降。他经常感到矛盾,体验着焦虑,以前一直认为是正确的东西怎么会是错误的,父母、老师的话还可不可信等等一系列的疑问涌进大脑。于是出现了第一次对人生问题的思考。
在思考的过程中常常找不到答案,感觉到孤立无援,希望别人能够帮助他,支持他。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又发现无人能理解他的心理,无人能帮助他。旧的价值体系在逐步瓦解而新的价值体系尚在逐步建立之中,这个过程就可能出现某些混乱——即自我角色的混乱。自我角色的混乱引起他的焦虑和空虚,他感到很茫然,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是谁,应该干些什么,有什么意义。
因而中学生常表现出无所谓、随意的生活态度,觉得什么都没意义,因为他们正处在旧的价值体系瓦解、新的价值体系未建立,这样一个缺乏稳定的价值衡量标准的过渡期。
从艾里克森“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观点来看,青少年的许多心理特点都可看成是自我同一性形成过程的副产品。
校心理咨询部教师:许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