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泽邦
教育方法
孩子问题
成长课堂
家长择校
招生简章
联系我们
免费求助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成长课堂 > 厌学教育 >

教子误区:家长的自我中心倾向

       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有一种自我中心倾向。这种倾向的特点是:在教育孩子时,家长完全从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解决问题,不能意识 到别人特别是孩子对同一问题的态度和看法,似乎自己的认识和方法是最正确的。
       这种倾向,从思想方法上讲是主观主义的,忽视客观实际。如果长期以这种倾向去 教育孩子,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

  家长为什么会产生自我中心倾向呢?

  对少数家长来说,自我中心倾向是其个性特征的一种反映。也就是说,这部分家长从年幼时起,对待各种事物形成了一种“自我中心的定势,认识、解 决问题一贯地不太考虑他人的态度和方法。在对待孩子时,这种定势不但反映出来,而且更为强化。也有少部分家长,头脑中的封建家长制余毒比较严重,“父为子 纲的思想仍在作怪,在他们看来,家长与孩子,家长就是绝对权威。

  对大部分家长来说,自我中心倾向来自于认识原因和情感原因。

  在认识上,一方面认为“孩子是我的,怎样教育、培养当然我说了算,于是对孩子学习、生活中的各项具体事情,都是“我的主意、“我的办法最 好,别人(包括孩子)不能发表不同意见。另一方面认为,“孩子太小,我是大人,孩子必须听大人的,大人比小孩高明,比小孩成熟,“我说你听,我训你服 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家长忘记了一个重要规律: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内因在孩子身上,孩子的积极性不调动起来,光家长“一头热,能收到 好的教育效果吗?

  在情感上,由于家长超量的爱,恨不能为孩子包办一切,呵护过度,服务过头,“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样的情感,会大大强化认识上的自我中心倾向,导致教育的低效,甚至负效。

  家长要克服自我中心倾向,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充分认识孩子是受教育的主体。  孩子的成长,内因是关键。孩子有各种各样的需要,需要使孩子产生动机,从而行动起来去满足需要,再产生新的需要、新的动机。孩子的需要有正确和 不正确之分,动机也有正确不正确之分。家长应分析孩子的需要,激发孩子的正确动机,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如果家长一切包办代替,就是以家长的需要代替孩子的 需要,以家长的动机代替孩子的动机,孩子完全成了客体,其主体精神被压抑、遏制,怎能有好效果呢?家长必须记住,对于孩子来讲,“我是外因,“我的教 育行为,目的是使孩子积极起来,进行自我教育。如果达不到这样的目的,“我应该认真反思。

  二、用心理换位的方法思考教育问题。
  心理换位,就是家长以孩子的身份去想一想要求做和将要做的事情。这种换位,会使家长的教育行为减少主观色彩。  换位思考时,应充分体察孩子的角色地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孩子的个性特点,也可以回忆一下自己在孩子这个年龄时经常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换位思考,特别要强调把自己当孩子。  为了使换位思考更切实际,建议家长读一读《儿童心理学》和《中学生心理学》。没有书,可以向孩子的老师或其他人请教。

  三、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教育是双边行为,一边“教,一边“受教,善于倾听受教育者的心声,是施教成功的重要因素。

  倾听的前前提条件是尊重孩子和具有民主意识。许多家长能做到无微不至地爱孩子,却做不到尊重孩子、允许孩子发表不同的意见。这与封建家长制意识和“主宰思想有关。家长应该明白,孩子虽小,也是家庭中一个平等的成员。凡事听听孩子的想法,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孩子的心灵,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个世界与成年人有很大不同。在家庭中,要创造一种孩子能充分吐露心声的气氛。孩子的话,不管多么幼稚,家 长都要耐心倾听。倾听之后,分析孩子的愿望、要求,引导、鼓励其积极的成分。对于孩子一些不妥当的想法,则应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引导孩子提高认识。 孩子仍然不明白的,允许孩子存疑,等待时机再进行引导。 
标签:

上一篇: 听话的孩子才好吗

下一篇: 孩子不是父母实现愿望的工具

在线求助

更多

资深名师

在线教您如何解决孩子性格叛逆、厌学、沉迷网络等问题?
向他求助

230人已求助

招生咨询

本校面向全国8-18周岁问题青少年,常年招生,签订合同!
咨询招生

230人已报名

热门资讯

更多

电话

微信

一键导航

免费求助
泽邦学校功能直达